当秋日的风掠过宁津的田野,宝莲华学校同志读书堂的师生们踏上了一场“寻根”之旅。 2025年10月15日,我们走进大柳民俗馆,在农耕器具的斑驳锈迹里、老照片的岁月光影中、传统手工艺的指尖温度下,解码乡土文化的基因,让民俗传承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,我校充分利用与大柳民俗馆共建的教育资源,带领学生走出课堂,沉浸式感受地方传统文化魅力。


这场研学,不仅是知识的探索,更是一场家乡文化认同的唤醒——当孩子们触摸到祖辈用过的犁耙、看到老辈人生活的印记,“家乡”不再是抽象的词汇,而是变成了可感、可触的文化记忆。
踏入农耕展区,老式木犁、陶制粮囤、竹编簸箕依次陈列。孩子们围在一架带泥土痕迹的木犁旁,听讲解员讲述“春种秋收”的农耕智慧。“原来爷爷奶奶种地用的是这样的工具!”孩子们摸着犁身的木纹,眼里满是好奇。这些锈迹斑斑的器具,是北方农耕文明的“活化石”,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了“粒粒皆辛苦”的分量。泛黄的老照片墙前,孩子们驻足良久。旧时的乡村集市、村民劳作的场景、传统节庆的热闹画面……一张张照片串联起宁津的乡土记忆。“看!这是以前的大柳镇,和现在真不一样!”孩子们指着一张张老照片惊叹。老照片是时光的切片,让孩子们在对比中读懂家乡的变迁,更珍惜当下的生活。





从农耕器具到老照片,从传统手工艺到民俗故事,孩子们在这场研学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。正如孩子们在研学日记中写道:“原来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有趣的文化,我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!”
带队老师们也感慨:“当孩子们主动去问、去摸、去探究的时候,民俗文化的种子就已经在他们心里扎根了。这样的研学,比课堂上的十次讲解都有力量。”
这场“农作物猜猜看”掀起了研学的最高潮,孩子们在抢答中争分夺秒地调动生活经验,更在馆长的讲解中了解了很多趣味农谚知识。馆长还贴心准备了竞答奖品,拿到奖品的孩子个个喜笑颜开,把对农作物的兴趣揣进了“文化行囊”。也希望孩子们能够认真学习,用知识武装自己。
研学接近尾声,宝莲华学校与大柳民俗馆共同举行“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”挂牌仪式。我校领导与民俗馆馆长携手揭挂牌,现场掌声雷动。“这不仅是一块牌匾,更是校馆合作传承民俗文化的承诺!”这场研学不是结束,而是校馆携手传承民俗文化的开端。大柳民俗馆的研学之旅落幕了,但“探寻乡土根脉,传承民俗文化”的故事还在继续。愿宝莲华的学子们带着这份对家乡文化的热爱,成为民俗传承的小小使者,让宁津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里焕发光彩!
编辑/报道:张瑞霞
初 审:郭 峰
复 审:杨金枝
终 审:薛永强
相关推荐